「在你飛起來之前,你得先擁有自由。」在看電影相關文章的時候,這句話成了一句可以概括電影概念的註解。
以澳洲華人舞者李存信的成長為題材,改編自他自己撰寫的小說,電影【末代舞者】一部分呈現出的,是在早期中國社會對於思想的封閉,雖然從電影中,看到存信小時候被選上成為芭蕾舞者,前往北京舞蹈學院的過程,從中似乎看不到存信對於自己的未來,有任何能夠選擇的權力,但是在觀影過程中,隨著他年紀漸長,自己也成為了一個天生的舞者,彷彿是他生來就是要當芭蕾舞家般。
故事從存信小時候開始說起,1970年代,位於山東小鄉村的學校裡,原本正和其他同學一同上課的存信,卻被前來挑選舞蹈人才的江青部屬選中,年紀輕輕就離開了家鄉,在沒得選擇的情況下前往北京舞蹈學院,自此展開他的舞蹈學習之路,儘管在一開始,存信的舞蹈底子和體能不若其他同學來得札實,讓他好幾次想要放棄,然而在老師嚴厲卻又細心的指導之下,存信也一步步地成長,慢慢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舞者。
然而,1970年代也正逢知名「文化大革命」的運動末期,相對於自由奔放的舞蹈風格,中國竟然也衍生出了共產主義的舞碼,加入槍桿子、軍服踢正步和戰爭元素的表演實在讓人看了不知道算不算是「舞蹈」的一種,但如同後來前往中國的美國芭蕾舞團成員對於中國人的評價:「他們的技術高超,但是彷彿沒有靈魂。」舞團教練看上了存信的舞蹈天分,決定邀請他前往休士頓當交換學生;在他峰迴路轉,轉折不斷的人生中,這對他來講又是個大轉變。
電影觀賞至此,覺得存信的經歷實在是太多曲折,僅算還算是順遂的人生,然而一位僅是農村成長,對芭蕾一竅不通的少年,居然在接下來的成長之路與舞蹈難以脫離關係,甚至還遠渡重洋,前往大海另一端的都市見識與眾不同的世界。美國的環境和中國截然不同,對於藝術表現的自由奔放,對於第一次碰觸到的存信來說,應該是一次相當大的衝擊吧,尤其是對照中共當局在存信前往美國前的再三告誡,將美國視為十惡不赦的黑暗勢力,看在觀眾眼裡,也不禁會令人啞然失笑。
若以主角的角度去看他眼中的美國,多少也能夠理解到那是個如同中共官員所說「充滿誘惑」的所在。然而那樣的「誘惑」,是相對於中共限制了思想,強調服從命令而完成每一項「藝術創作」,美國卻是鼓勵每個人發展自己獨特個性的地方,於是,長久以來培養起的藝術敏銳度,與被壓抑住的奔放情感就此爆發,存信愛上了舞者伊莉莎白,兩個人的感情甚至激烈到,存信在修業期滿後不願回國,想與伊莉莎白一起繼續留在美國。
儘管可以理解兩個人為愛不顧一切的行為,但在中國尚未開放的當時,存信的舉動可是被中共當局視為相當嚴重的事件,甚至還差點演變成國際糾紛,急轉直下的遭遇在電影中看來,似乎會被怪罪成是政治的過錯,然而換另一種角度去設想,其實兩個國家就像是不同文化環境的對立,簡單來看待的話,其實也就僅是在差異認知的不同進而產生的事件,遠在家鄉的家人恐怕也沒能想到,當年聽政府的話送出去的孩子,此行一別竟讓他們差點永遠無法見面。
電影後半段也一路呈現出事件過後,生活的改變,美國對自我的影響等橋段,在看著李存信的成長過程後,這才理解到【末代舞者】電影原來是一連串的追尋過程,追逐著真正的舞蹈,追逐著愛情的所在,在電影尾段自由奔放的舞蹈中,自己看著電影,似乎也可以感受到那才是屬於藝術家能夠自由揮灑精神的舞台所在,儘管要獲取這些實在需要付出太多代價,然而能夠不顧一切勇往直前,這或許就是身為一個成功藝術家所需要的必要犧牲。
(2011/05/30@真善美劇院,感謝聯影電影的試片邀請)